奔赴火洲
作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3-05-09 18:11 分类:滚动新闻 浏览:667536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撕摩,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题记
遥望过江南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赞美过河海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感慨过草原的“青松月下泉台路,白草原头薤露声”;但未曾领略过火洲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满载一腔期待和好奇,踏上前往火洲的路途,书写人文实习的新奇篇章。
盐湖——一片银波藏锦绣,百年咸水显风流。
在前往火洲的路途中,我们最先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便是美丽的柴窝堡湖和盐湖,虽然是远观,但其银白的水面令人好奇,从远处望去,仿佛一片白绿色的陆地,与灰黄的土地水平相接,浑然一体。据了解分析:盐湖和柴窝堡湖虽然来自于同一个湖底,但盐湖地势低于柴窝堡湖,周围山上、高地的盐份被河流、洪水、地下水冲下之后,经过两湖相通的湖底,逐渐沉积于盐湖之中,因而形成了这种淡水湖、咸水湖紧紧依邻的奇观;并且盐湖的含盐量是海水的5倍之多,由此,我不经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造就了奇特的景观,也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
图1达坂城风力发电站
达坂城风力发动站——矗立戈壁欲入云,巨臂轻摇好凭天风来发电。
闻名昭著的达坂城风力发电站在丝路重镇达坂城熠熠生辉,一个个高达洁白的风车矗立在荒原上,三扇叶轮伴随着风力不断旋转,好似一名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在大风中尽情表演。通过导游的热情讲解,我了解到:一方面,风力发电站选址考虑的最重要一点是具有均匀强度风力,另一方面,达坂城因为位于中天山和东天山之间的谷地,是南北疆的气流通道,一年四季的风速都比较均匀稳定,是风力发电的最佳场所,可用于风力发电电机安装的场所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叶轮每旋转一圈就能产电1度,自然的力量与人类智慧的相辅相成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与此同时,区域面积大和风力均匀的优势,造就了我国最大的风能基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使我感受颇深:自然造福人类,人类保护自然,人类的智慧在保护自然中不断开拓,自然在造福人类中提升价值,二者紧密连结,不可分割。
后沟——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我们一路向东,奔向火洲,车窗外绵延的天山山脉紧跟我们的步伐,努力将我们拥入它的怀抱——后沟,天山山脉交汇处之处,汽车缓缓驶入山脉交汇处,两旁的山脉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最终将我们的汽车吞噬;光秃秃的山脉与伊犁绿油油的山脉迥然不同,虽然整体山体高度在500到800米之间,但毫不失威严庄重之感,地表上零零碎碎的岩石块懒洋洋的享受着火洲阳光的沐浴,导游风趣恒生的说道:“也许这一座座山体中蕴含着丰富珍贵的矿产资源,平平无奇的外表下兴许是一座金山......”在导游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挥手告别了天山山脉的拥抱......
图2后沟实拍图
火焰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伴随着汽车的缓慢停止和车门“扑哧”的弹开,火洲的热浪随之涌了进来,唤醒了昏昏入睡的同学,一脉披着“袈裟”的山体映入眼帘,仿佛唐僧那般泰然自若的伫立在荒漠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山体越发火红,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
图3葡萄沟实拍图
葡萄沟——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试问何处葡萄最甜蜜,孩童遥指葡萄沟,漫无边际的荒漠中,渐渐漫入些许绿色,褐色的藤枝蔓延其上,在阳光的曝晒下努力挣开叶葆,傲娇的冒出一丝丝绿意。我们坐在景区的观光车上,穿梭在这片绿意之中,四月的风轻抚着我们的脸庞和发丝,道路中汩汩的溪流清澈见底,在这片火洲之地上显得弥足珍贵。勤劳的吐鲁番人民利用当地日照时间强度优势,通过瓜果种植来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和附带旅游业发展,促使这片沙漠之地产生了生命的奇迹。
坎儿井——林公泽惠坎儿井,瓜果长春草木深。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图4坎儿井现状实际图
吐鲁番博物馆——梦栖江汉关,心泊博物馆。
吐鲁番博物馆,这座满载历史记忆的建筑,整体外观为半圆形,顶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外墙从东南大门向西北门以弧形的形式设计了四块巨型浮雕璧画,馆内建筑地上为三层,局部地下室,框架结构。
室内的玻璃柜中摆设的一件件文物与参观博物馆的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时空的对话,其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古尸展厅,一具具古尸安详的躺在展厅中,干枯的身躯板板正正,失了水的眼球被时间洗去了瞳孔的颜色,呆呆的望着前方,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来自于几千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尸体不是一具白骨,而只是被吸干了水分的人体,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吐鲁番会出现干尸,其他地方却没有干尸,难道仅仅是因为吐鲁番长年高温的气候条件吗?经过展厅内的文字介绍,我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吐鲁番形成干干尸的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吐鲁番不仅常年高温,其年均降雨量仅有16毫米,而年均蒸发能力却高达3000毫米,二是盆地干燥的沙质土壤含盐量高,且墓地中有足够的空间,使干尸长期不接触土壤,三是吐鲁番地下水位低,平均在60米以下;四是地表水、空气、寄生虫很难侵入到墓穴,使干尸在腐败前自然脱水。
图5第101座塔林
交河故城——车行戈壁访交河,古驿登临感慨多。
站在交河故城脚下,深嗅历史风尘的味道,在灼灼烈日下,遥望这片生土建筑城市,通过观察发现:构筑交河故城的生土颜色不同于以往的土色,整体呈现黄白色,且土质细腻,粘合度极高,墙体厚度相当,且墙体上遍布小坑,置身故城之中,心中对历史的崇敬感油然而生。
为期两天一夜的人文地理实习缓缓拉下帷幕,但是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心依旧澎湃。通过此次野外实习,是我感受颇深:
首先,使我再一次真切的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并且被此专业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探索自然地理,感悟人文情怀。起初偏执的认为该专业只是干巴巴的理论学习,但实践证明,该专业是集自然、历史、人文、生活、生产融合一身,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学科。
其次,此次机会给予了我许多课外学识,促进我对火洲这土地的深入了解,原来同一湖底的湖泊会迥然不同,原来山体的表面颜色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原来高旱地区能结出最甜的瓜果,原来坎儿井数不胜数,原来千年故城能保存至今......(通讯员:马含钥)